就業形勢仍嚴峻,急需對策
時間:2024-10-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創造了1.7億多個就業崗位,在就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就業形勢仍然非常嚴峻。
對于目前我國的失業率究竟有多高,失業人數到底是多少,有種種不同的估計:對城鎮失業率,主管部門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3.3%,失業人數約600多萬;有人估計失業率是6%,失業人數大約是1240萬;也有人估計失業率是9%,失業人數高達1800多萬。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估計,大體上也有3種:1.2億、1.5億和2.4億。如果取中位數,那么,“十五”期間我國城鄉失業人數(包括就業不充分人員)是1.6億,再加上5年間新增加的勞動力4000萬,則“十五”期間的勞動力凈供給量將達到2億?!笆濉逼陂g的勞動力需求量,如果按照經濟增長速度7%、就業增長彈性系數0.13(即國民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加0.13個百分點)測算,年增加就業崗位只有800萬左右,5年只能有4000萬人就業,“十五”期間的剩余勞動力仍有1.6億以上。因此,在未來20—30年內,實現充分就業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造成目前我國勞動力供給大大超過需求的原因很多,概括地說主要有:
第一,人口政策上的失誤,導致在人口基數本來就很大的基礎上,人口出生率一度過高。
第二,就業增長彈性系數降低速度太快。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和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以及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加快,我國的就業增長彈性系數從過去的0.15左右下降到90年代的0.1左右,從而使單位投資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大大減少。
第三,勞動力素質同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所形成的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
第四,就業觀念滯后造成了“有人沒事干”和“有事沒人干”并存,出現了“自愿失業”和“半自愿失業”。
第五,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尚未完全消除。
就業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是現實的緊迫問題,也是長遠的戰略問題,必須給予高度重視。根據發達國家解決就業問題的成功經驗和我國的特殊國情,解決就業問題的措施主要有:
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經濟增長是擴大就業的前提條件。從最近十幾年我國的實踐情況看,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大約可增加100萬個就業崗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5%以下時,失業人員就會明顯增多。因此,任何時候都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根本保障。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的質別性科技創新(即創造新的產品或服務的科技創新)。科技進步能為擴大就業創造物質技術基礎,有利于充分就業的實現。但是,從短期看,用在科技上的投入多了,可能會減少對就業的投入。為了緩解增加科技投入對就業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可以借鑒國外通過科技政策促進就業崗位增加的辦法,如鼓勵和發展質別性科技創新、鼓勵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進步、加速新技術尤其是節約物質資源和資本的新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等,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實行儲備型就業。近十幾年來,發達國家把發展教育培訓作為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的優先措施,努力把教育培訓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培養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有的國家把富余人員作為培訓對象實行“儲備型”就業安置,既緩解了就業壓力,又形成推動經濟增長和轉型的儲備力量。只要我們注意加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用性,使教育培訓與就業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把解決就業問題的重點轉向農民。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比較低,這既說明我國的就業結構明顯滯后,也說明我國城鎮還有較大的就業空間。因此,逐步把就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農民有序流動到非農產業和城鎮上來,有利于促使就業結構合理化,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擴大就業需要兼顧的問題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兩點:一是統籌兼顧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非公有制經濟所創造的就業崗位一直占新增就業崗位的90%以上,因此,我們應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同時,努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二是兼顧穩定長期就業與靈活就業。發達國家的勞動就業期限平均都在10年以上,穩定的職工隊伍是保持企業競爭力的需要。我們應當借鑒其經驗,建立一支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勞動大軍,這既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勞動力和產業間的靈活調整。
健全就業法規,建立有利于就業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就業服務體系。就業是涉及億萬勞動者利益的大事。應盡快制定和完善《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和《社會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使就業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軌道;建立一支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專業化的就業服務隊伍,形成功能齊全、流程規范、方式靈活、運作高效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法制健全、運行規范、競爭有序、調控有力、服務周到的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