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雅安地震 災后傷員骨折該如何護理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地震傷員在傷后面臨的問題是,怎樣避免出現殘疾或怎樣避免輕度殘疾發展為嚴重殘疾。地震傷員康復的基本原則是早期介入、減少殘疾、預防并發癥,最大限度地開發應用其所有的殘存功能。在地震傷員的搶救中,早期康復的介入應越早越好。
骨折后注意防肌肉萎縮
四肢骨折是在地震、塌方等災難中最常見的創傷。骨折后的功能鍛煉非常重要,保守治療和手術后的病人應該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這樣能促進骨折愈合,縮短骨折愈合時間,防止關節粘連、肌肉萎縮等,減少殘疾。
骨折早中后期的鍛煉重點
骨折早期(傷后1-2周內)傷肢較腫脹疼痛,主要鍛煉方法是肌肉舒張、收縮活動,原則上除骨折部上下關節暫不活動外,身體其他關節都應適當活動。上肢肌肉的鍛煉是用力握拳和屈伸活動手指,反復進行。下肢肌肉的鍛煉是收縮和放松大腿肌肉,勾腳踝和活動腳趾,能幫助消腫。
骨折中期(2周后)傷肢腫脹消退,局部疼痛逐漸消失,應繼續肌肉的舒縮活動,同時逐步活動骨折上下關節,動作應緩慢,活動范圍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動力量和范圍,要特別注意的是關節活動不能太劇烈,同時應詢問醫生哪些活動不能做。
骨折后期(骨折愈合后)主要是加強傷肢各關節的主動活動鍛煉,使關節能迅速恢復正常的活動范圍。對活動受限的關節要特別加強鍛煉。
常見骨折的功能鍛煉方法
1、上臂骨折(肱骨干骨折)骨折固定后,開始練習指、掌、腕關節活動,并收縮上臂肌肉,不要旋轉上臂,不要提東西。2-3周后練習肩、肘關節活動,骨折后期全面練習肩肘關節:如用傷肢摸對側肩部,摸后腦、劃船動作等。
2、前臂骨折(尺橈骨骨折)初期可練習手臂的肌肉活動,用力握拳,用力伸開手指。2-3周后開始練習肩肘腕等關節活動,范圍和力量逐步增加,不要做前臂旋轉活動,后期可練習前臂旋轉活動,充分練習各關節活動。 #p#副標題#e#
3、下肢骨折(股骨骨折、脛腓骨骨折)手術固定后,早期抬高傷肢,做大腿肌肉收縮活動,根據醫生指導活動膝關節等關節,什么時候下地聽從醫生指導。下地后開始不能完全用力,應使用雙拐或單拐,用單拐時拐應放在好腿的一邊。骨折完全愈合后,可以完全用力。
總之,功能鍛煉以肌肉關節的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主動的肌肉和關節活動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加強重點關節的鍛煉時,也不能忽視周圍的關節,如腕關節骨折,既要活動腕關節,也要注意活動手指關節和肩、肘關節。功能鍛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因為每個病人的傷情、年齡、身體條件、營養狀態都不一樣。功能鍛煉從手術后一直到完全恢復應貫穿始終,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半途而廢。如有明顯不適,應找醫生指導。
年輕腦外傷患者更易康復
顱腦外傷的臨床癥狀表現是由受傷的輕重程度決定的,輕微顱腦外傷僅有頭皮血腫,而嚴重腦外傷則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嗜睡、昏睡、昏迷等。其他表現如頭暈目眩、耳鳴、記憶力減退、易疲勞、失眠等也很常見。
多年的康復治療經驗告訴我們,年輕腦外傷患者的康復價值更大,經過正規有效的康復治療,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腦外傷的康復內容包括臥床期的良肢位擺放、關節活動度訓練、翻身、起坐、平衡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語言訓練、認知訓練、心理輔導以及進食、穿衣、大小便護理、呼吸和皮膚管理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正確的臥床姿勢很重要
腦外傷早期常常要有一定的臥床時間,長期臥床會出現一定的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變形、骨質疏松、坐起時頭暈等癥狀,嚴重影響將來的功能恢復。病情穩定后要盡量減少臥床時間,防止功能廢用。臥床時保持正確的姿勢非常重要,推薦側臥位,并且定時翻身、拍背。#p#副標題#e#
發病初期每2小時翻身1次
長期臥床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及時翻身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現褥瘡。發病初期肢體無法活動的病人要每2小時翻身1次。長期臥床的病人也要及時進行翻身。
長期臥床后坐起時要緩慢
發病后早期初次坐起或長期臥床要坐起時,為避免產生體位性低血壓,應采用逐漸增加角度的被動坐起方法。可先將床頭搖起15度至30度,休息3-5分鐘,逐漸加大角度,每次增加10-15度,增加坐位時間5-10分鐘,爭取經過2-3天的練習,在床上坐直達到90度位。當病人可坐直90度并能保持30分鐘后,即可開始練習獨立坐位及轉移動作等。
每天做2次關節活動度訓練
對于臥床病人,應進行維持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的練習。關節活動范圍練習可每天做2次,每個關節10次左右,手法要輕柔、緩慢。
親情呼喚有助覺醒
腦外傷病人經常存在意識障礙、不清醒、主動運動差等情況,給予適當的感覺刺激有促進覺醒、誘發運動的作用。感覺刺激包括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可以通過洗澡、翻身、做運動、按摩等給病人以觸覺、深感覺刺激;與病人說話、親情呼喚、聽收音機、看電視、看照片等刺激,有一定促醒作用。
不要急于下地走路
步行練習包括邁步練習、使用手杖及助步器步行、使用矯形器步行等。腦外傷病人步行訓練首先要做好心理準備,要能坐穩、能站起及站穩,同時患腿能邁步、重心轉移到患腿、患腿支撐、健腿跟上,才能完成一個步行周期。否則不要急于過早下地走路。早期應在平衡杠內步行,逐漸過渡到平地步行訓練。#p#副標題#e#
不可忽視聽力損傷
由于聽覺器官的大部分包埋在頭顱中,因此在地震造成的傷殘中,聽力損傷往往與顱腦外傷合并存在。這類損傷的早期往往被腦外傷的其他癥狀所掩蓋,不容易被發現。待腦外傷危險期過后,才表現出相應的癥狀,例如耳鳴、耳聾、眩暈,部分有顳骨骨折的病人會出現面部肌肉的完全或不完全癱瘓。
外耳的損傷一般不會造成聽力下降。中耳損傷主要是鼓膜破裂和聽骨鏈中斷,聽力的下降不會超過60分貝,大聲說話可以聽得見,也能聽得清、聽得懂。在護理時,注意在耳道口放置消毒棉球,防止灰塵和洗頭洗臉水進入耳內,只要不出現感染,鼓膜穿孔大部分可以自動愈合。聽骨鏈的中斷日后可以通過手術修復,聽力也就隨之恢復,不會留下永久性的聽力損傷。內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受傷導致聽力損傷的主要特征是對言語聲分辨能力的下降,傷員能聽到人們說話聲,但不能分辨其中的意思。這類聽力損傷的康復措施是待聽力損失穩定后,通過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補償已經損失的聽力。對于言語沒有發育完全的小兒來說,還要及時進行言語康復訓練,防止語言障礙的發生。
脊柱脊髓康復傷后即開始
脊柱脊髓損傷也是地震傷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康復治療從傷后第1天就應該開始。內容包括:重建脊柱穩定性,外固定、手術內固定、脊髓脫水治療等。另外還要注意對全身的管理,防治多系統功能障礙,預防壓瘡、垂足、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康復治療包括三個時期:
1、急性不穩定期(損傷后或脊柱脊髓術后約2-4周):在急性不穩定期,康復訓練每日1-2次,訓練強度不宜過量。
這個時期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呼吸功能訓練、運動訓練、膀胱功能訓練。
2、急性穩定期(急性不穩定期后至傷后8周左右):本時期應強化康復訓練內容,每日康復訓練時間總量應在2小時左右。此期臨床主要治療已基本結束,傷員脊柱與病情均已穩定,康復成為首位的或唯一的任務。
3、慢性期(傷后兩個月以后):在早期康復結束后,根據傷員情況可以進行一定時間的后期康復訓練,其目的是引導傷員回歸家庭和社會。
功能鍛煉從手術后一直到完全恢復應貫穿始終,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半途而廢。如有明顯不適,應找醫生指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