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單室成形術的護理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膝關節單室成形術又稱單髁置換術,是用假體置換單側已病變的股骨髁和脛骨平臺,主要用于治療局限于單室的膝關節病。它具有切除骨質少,植入異物少,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手術失敗后再次手術較易施行之優點。
1 術前指導
術前指導的重點是要讓病人和家屬了解手術的目的。本組病人對手術的有關信息了解甚少,無論病人和家屬都對將有病的關節置換成一個人工假關節,有許多顧慮,并向我們提出許多有關假體性能和愈后膝關節功能活動的情況。由于目前這種人工假體在我國均屬自費,價格較貴,這對一些經濟拮據的病人會存在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因此,我們對每位病人進行術前指導。術前由負責病人的護士針對各人的病情、性別、職業、文化層次、經濟情況的不同和老年人自身的年齡特點講解手術的方法和必要性,讓病人了解通過手術可以改善和提高的生活質量,緩解或消除膝關節疼痛。同時,將在他們之前手術病人成功的經驗,膝關節活動度改善后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的具體事例告訴他們,使他們能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消除疑慮。另外,還通過與病人的交談了解每個病人的經濟情況與子女的關系,對經濟上較拮據的病人一方面多和他們交流,關心開導他們,一方面做家屬及子女的工作,讓家屬子女能主動與病人共同承擔假體費用。一旦經濟問題得到解決,這些病人便能以良好的狀態接受手術。術前還告訴每位病人術后功能鍛煉與手術成功有著密切的關系,幫助病人克服怕痛心理使手術獲得成功。
2 術后護理
2.1 觀察患肢抬高20~30°,切口需用彈力繃帶包扎,松緊以能插入一指為宜。嚴密觀察患肢血運、皮溫、感覺、運動情況,觀察有無術中神經、血管的損傷及切口出血情況。術后神經、血管損傷的癥狀為:踝關節不能屈伸,足趾的感覺遲鈍或消失,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趾蒼白、皮溫降低,小腿、足明顯腫脹。本組病人未出現這種并發癥。
2.2 引流管護理:回病房后即在無菌操作下接好膝關節腔引流管,觀察引流是否通暢,注意引流液的性質、顏色,每日總結并記錄。次日晨更換無菌引流袋,一般情況下48h拔管。本組病人術后第1天引流量最多,可達500~800ml,為鮮血,第2天引流量不超過100ml。若術后第1天引流量超過1 000ml,術后第2天超過500ml,提示可能有活動性出血。本組未出現血管損傷及活動性出血,引流管均于術后第1天下午4:00左右拔除。
2.3 預防感染:防止感染是假體置換手術成敗的關鍵因素,一旦發生感染就意味著手術的失敗。因此要保持床單的清潔、干燥,敷料疑有污染時及時更換,要嚴密觀察每日的體溫變化和切口疼痛情況,使用抗生素時,現用現配,靜脈輸入抗生素時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從而達到好的療效。
2.4 功能鍛煉:這是手術治療的重要部分。
(1)功能鍛煉的意義在于,通過功能鍛煉可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縮,使病人下地后有足夠的肌力;股四頭肌的鍛煉可避免由于肌萎縮而可能出現的髕骨半脫位或脫位;有利于患肢術后腫脹的消退,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可有效的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功能鍛煉必須得到護士的指導和病人足夠的重視及很好的配合。但由于手術創傷帶來的疼痛使大多數病人怕疼而不能遵醫囑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護士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愛心鼓勵病人,用適當的方式告訴病人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教會鍛煉方法,使病人能克服怕痛心理,配合做好這項工作而取得手術的成功。
(2)術后第1日,鼓勵和幫助病人在床上開始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一天兩次,一次15min。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的方法是:囑病人伸直膝關節,做直腿抬高練習,當病人做出動作時,下肢雖未抬起,但大腿肌肉已收縮。術后第2日,協助醫生將切口處更換較薄敷料,以利膝關節活動。開始在床上坐起活動,并重復前1日的鍛煉直至出院。術后第3日,離床坐輪椅活動,患肢部分負重,繼續功能鍛煉。術后第4日,協助病人下地扶拐行走,下地行走時間以病人能夠承受為宜。第5日后直至出院,每天護士均要協助病人扶拐下地活動,下地時間可隨病人承受力的增加而延長。本組中有50例均能按上述要求進行鍛煉,另外8例病人由于懼怕心理而延遲下地活動,但所有病人均在術后第2周時達到正常行走要求而順利出院。
2.5 關節活動器的使用:此活動器為術后協助病人膝關節被動屈膝活動的鍛煉器。多在術后第3天開始使用。通過關節活動器的使用,可被動地幫助病人進行膝關節的運動,大大加快了術后膝關節恢復進度,在臨床上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3]活動器必須在護士的指導協助下使用。第1天使用時,護士向病人說明活動器使用的意義和好處,能幫助病人及早開始被動活動,從而防止關節粘連,使關節活動度達到110°以上,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并幫助病人將患肢伸直放在活動器的架子上給予固定,將膝關節的活動范圍調節到病人能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為宜(多在50~60°),設定活動時間后開始讓病人進行膝關節的被動屈膝運動。每次1h,上、下午各1次。第2天,對能完全承受第1天的運動者,將活動度調至70~80°,活動時間及間隔同前。對不能承受者則維持第1天的鍛煉方法。第3天后按此方法將運動時間定為2h。第4天直至兩周內每日堅持此方法的鍛煉,活動度可隨病人的承受力而增加到90°以上每日同時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及主動屈膝練習,一天兩次,一次15min,這樣在1周內能獲得90°以上的活動度。
3 出院指導
(1)分別于術后1、3、6月和1年復查1次,以后每年復查1次。
(2)繼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及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每日可2~4次,每次15min。
(3)避免長時間的站立行走(<8h)和劇烈活動。
(4)建議病人出院后穿防滑鞋,室內地板也應防滑,行走時不要太匆忙,上下樓時先扶好樓梯扶手,以防止摔跤,造成假體松動。
1 術前指導
術前指導的重點是要讓病人和家屬了解手術的目的。本組病人對手術的有關信息了解甚少,無論病人和家屬都對將有病的關節置換成一個人工假關節,有許多顧慮,并向我們提出許多有關假體性能和愈后膝關節功能活動的情況。由于目前這種人工假體在我國均屬自費,價格較貴,這對一些經濟拮據的病人會存在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因此,我們對每位病人進行術前指導。術前由負責病人的護士針對各人的病情、性別、職業、文化層次、經濟情況的不同和老年人自身的年齡特點講解手術的方法和必要性,讓病人了解通過手術可以改善和提高的生活質量,緩解或消除膝關節疼痛。同時,將在他們之前手術病人成功的經驗,膝關節活動度改善后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的具體事例告訴他們,使他們能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消除疑慮。另外,還通過與病人的交談了解每個病人的經濟情況與子女的關系,對經濟上較拮據的病人一方面多和他們交流,關心開導他們,一方面做家屬及子女的工作,讓家屬子女能主動與病人共同承擔假體費用。一旦經濟問題得到解決,這些病人便能以良好的狀態接受手術。術前還告訴每位病人術后功能鍛煉與手術成功有著密切的關系,幫助病人克服怕痛心理使手術獲得成功。
2 術后護理
2.1 觀察患肢抬高20~30°,切口需用彈力繃帶包扎,松緊以能插入一指為宜。嚴密觀察患肢血運、皮溫、感覺、運動情況,觀察有無術中神經、血管的損傷及切口出血情況。術后神經、血管損傷的癥狀為:踝關節不能屈伸,足趾的感覺遲鈍或消失,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趾蒼白、皮溫降低,小腿、足明顯腫脹。本組病人未出現這種并發癥。
2.2 引流管護理:回病房后即在無菌操作下接好膝關節腔引流管,觀察引流是否通暢,注意引流液的性質、顏色,每日總結并記錄。次日晨更換無菌引流袋,一般情況下48h拔管。本組病人術后第1天引流量最多,可達500~800ml,為鮮血,第2天引流量不超過100ml。若術后第1天引流量超過1 000ml,術后第2天超過500ml,提示可能有活動性出血。本組未出現血管損傷及活動性出血,引流管均于術后第1天下午4:00左右拔除。
2.3 預防感染:防止感染是假體置換手術成敗的關鍵因素,一旦發生感染就意味著手術的失敗。因此要保持床單的清潔、干燥,敷料疑有污染時及時更換,要嚴密觀察每日的體溫變化和切口疼痛情況,使用抗生素時,現用現配,靜脈輸入抗生素時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從而達到好的療效。
2.4 功能鍛煉:這是手術治療的重要部分。
(1)功能鍛煉的意義在于,通過功能鍛煉可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縮,使病人下地后有足夠的肌力;股四頭肌的鍛煉可避免由于肌萎縮而可能出現的髕骨半脫位或脫位;有利于患肢術后腫脹的消退,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可有效的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功能鍛煉必須得到護士的指導和病人足夠的重視及很好的配合。但由于手術創傷帶來的疼痛使大多數病人怕疼而不能遵醫囑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護士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愛心鼓勵病人,用適當的方式告訴病人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教會鍛煉方法,使病人能克服怕痛心理,配合做好這項工作而取得手術的成功。
(2)術后第1日,鼓勵和幫助病人在床上開始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一天兩次,一次15min。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的方法是:囑病人伸直膝關節,做直腿抬高練習,當病人做出動作時,下肢雖未抬起,但大腿肌肉已收縮。術后第2日,協助醫生將切口處更換較薄敷料,以利膝關節活動。開始在床上坐起活動,并重復前1日的鍛煉直至出院。術后第3日,離床坐輪椅活動,患肢部分負重,繼續功能鍛煉。術后第4日,協助病人下地扶拐行走,下地行走時間以病人能夠承受為宜。第5日后直至出院,每天護士均要協助病人扶拐下地活動,下地時間可隨病人承受力的增加而延長。本組中有50例均能按上述要求進行鍛煉,另外8例病人由于懼怕心理而延遲下地活動,但所有病人均在術后第2周時達到正常行走要求而順利出院。
2.5 關節活動器的使用:此活動器為術后協助病人膝關節被動屈膝活動的鍛煉器。多在術后第3天開始使用。通過關節活動器的使用,可被動地幫助病人進行膝關節的運動,大大加快了術后膝關節恢復進度,在臨床上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3]活動器必須在護士的指導協助下使用。第1天使用時,護士向病人說明活動器使用的意義和好處,能幫助病人及早開始被動活動,從而防止關節粘連,使關節活動度達到110°以上,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并幫助病人將患肢伸直放在活動器的架子上給予固定,將膝關節的活動范圍調節到病人能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為宜(多在50~60°),設定活動時間后開始讓病人進行膝關節的被動屈膝運動。每次1h,上、下午各1次。第2天,對能完全承受第1天的運動者,將活動度調至70~80°,活動時間及間隔同前。對不能承受者則維持第1天的鍛煉方法。第3天后按此方法將運動時間定為2h。第4天直至兩周內每日堅持此方法的鍛煉,活動度可隨病人的承受力而增加到90°以上每日同時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及主動屈膝練習,一天兩次,一次15min,這樣在1周內能獲得90°以上的活動度。
3 出院指導
(1)分別于術后1、3、6月和1年復查1次,以后每年復查1次。
(2)繼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及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每日可2~4次,每次15min。
(3)避免長時間的站立行走(<8h)和劇烈活動。
(4)建議病人出院后穿防滑鞋,室內地板也應防滑,行走時不要太匆忙,上下樓時先扶好樓梯扶手,以防止摔跤,造成假體松動。
標簽: